当前位置: 主页 > 热点 > > 详情
沙埕港:悠悠沙关水 古港展新姿 世界速看料

来源:东南网  2023-06-09 11:21:33

5月休渔期,千帆如梭尽归港。

福鼎市沙埕港繁忙依旧,工人维修船只,渔民编织渔网,游人看海踏浪,当落日余晖铺洒下一层层暖金色的光,海面波光潋滟,荡漾着几分渔舟唱晚的韵味。

作为闽浙两省通衢之道,福鼎市濒临东海,坐拥432公里绵长海岸线,海洋资源丰富,海运开发较早。据史料记载,唐代即有对外贸易兴起。此后千百年间,福鼎海洋发展随着历史变迁几经沉浮,孕育出繁荣昌盛的海洋文化,熠熠生辉。


(资料图片)

海上货运 名噪一时

沙埕镇沿海巷道内,有一座海洋文化展示馆,以展板、图片及实物陈列等形式,串起一条时空隧道,上演了一场跨时空对话。

“悠悠麒麟山,缓缓沙关水”,说的便是沙埕。沙埕,旧称沙关,位于福建、浙江和台湾沿海交界处,是我国东南天然良港,也是东海流入沙埕港的入口处。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港深水阔,被孙中山所著《建国方略》称为中国十大名港之一。

明、清两代虽曾实行“海禁”,但沙埕港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,海上货运仍繁荣一时。

嘉靖年间,闽浙贸货皆由此中转,其间百舸迷津,商旅云集,南来北往,日夜不辍,并成各省与东瀛私货之集散地。康熙初年,敕令海禁,东南沿海及沙埕经贸日渐式微。直至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光复夷洲,禁令始除,港口贸易重焕新机。

据清朱正元《福建沿海图说》记载,当时沙埕港的商船超过千艘,仅次于厦门港,居全省第二位。仅1901年间,台北、台南输入沙埕港的煤油总量达十万加仑,而由沙埕港运出的浙矾年超三十万担。

清光绪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,英国义和洋行150吨轮船通航沙埕港。这是外国籍轮船首次进入福鼎港口营运,主要运载烟、茶叶、杂货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以水路外销福鼎白茶,当时十分兴盛。通过沙埕港贸易口岸出口,“白毫银针”曾一度远销欧亚39个国家和地区,被誉为世界白茶,是英国女王酷爱的珍品,也被记录为“运售国外,价与金埒”。

填海兴港 发展渔业

据沙埕镇老一辈人所说,1940年以前,沙埕港商贸盛况空前,冠绝闽东。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,沙埕港渔业逐渐兴盛。由此,大批渔船向沙埕港聚集。然而,岸线承载力有限。

20世纪90年代初,沙埕镇开始填海兴港,大力引导和扶持远洋捕捞发展,开展有利于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方式,加快渔船更新改造力度,向精品渔业、生态渔业方向发展。

大海变成“良田”,沙埕港再次迎来“高光时刻”。

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少有的大型深水避风良港,沙埕港濒临东海,面向闽东渔场,湾口有南镇半岛环护,南关岛和北关岛为天然屏障,每年吸引了大量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台湾籍等地的渔船在此停泊、避风、补给、作业。

此后数十年,沙埕港采取伏季休渔、人工孵化、科学养殖、多元指导等方式,为渔业插上腾飞的翅膀:投放珍稀鱼群,养殖高端鱼类,高位养殖对虾,孵产销全程服务……从单一品种到多种,从近海到深海,沙埕大跨步发展。

在海上“折腾”了大半辈子的沙埕老渔民刘本波深有感触:“沙埕港水深港阔,渔业资源丰富,一年四季均可捕捞。”

渔风渔俗 代代相传

毗邻蓝海,人们辛勤劳作之余,也在耕海牧渔中逐渐衍生出祭奠海神等独特的民俗信仰文化,影响深远。

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,沙埕镇大白鹭村幡旗飞扬,锣鼓齐鸣,吹响节庆集结号,庄严上演一场古老而隆重的渔家盛典——“普渡节”活动,游境队伍浩浩荡荡,全村人手持“渔灯”参与,其间还夹杂着秧歌、腰鼓、“坐刀轿”、“舞刀人”、“八仙过海”等各种民俗节目,热闹非凡。

“铁枝则是海神文化的一种延伸,俗称‘杠’‘阁’,在沙埕一带渔乡已流传数百年,具有广泛的群众性。每逢渔闲期间,渔民们就会组织‘搬铁枝’,祈求风调雨顺,年年有余……”在国家级非遗项目铁枝代表性传承人刘端富的讲解中,踏入沙埕镇铁枝陈列馆,只见小型“太姥祈福”的铁枝交叉回旋,仿真的小演员们装扮精美,分层或坐或站,极尽千姿百态。

据介绍,沙埕铁枝吸收了民间文艺、传统戏剧、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,演出内涵丰富,主题不一,有呈现通商贸易历史的“丝路良港”,有展示白茶文化的“人类非遗,福鼎白茶制作技艺”,有祈愿生活富足的“年年有余”,有重现经典故事的“十二金钗”等,小演员们绑在各枝重要部位,好似悬空站着,合着乐队伴奏表演,玄妙无穷。

“现在基本固定在元宵节‘搬铁枝’,从年底开始筹备,当地流传着‘没看过铁枝,就不算过元宵节’的说法。”刘端富解释,有了展示馆之后,游客随时可以在此一睹铁枝风采。

海上生活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。在元宵节当天,“跑旱船”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,其创意正是来源于水乡渔民在水上乘船打鱼的情景,驾船、圆场步、碎步、横步、自转、正反葫芦、晃船步、平碾步(转船)等,船随身动,极具当地渔村文化特色。

“还有‘连灯’‘龙灯’‘火鼎公火鼎婆’等民俗。我们在挖掘、保护、弘扬的同时,代代延续传承顽强拼搏、艰苦奋斗、海纳百川的海洋精神。”刘端富说。

沙埕港紧邻太姥山风景区,原生态风光迷人,港口滨海地貌独特、风景优美、山海兼备。近年来,沙埕开发自身资源禀赋,依托铁枝文化、连家船文化等文化底蕴,加快推动传统渔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,催生了一批渔旅融合新产业、新业态,去年获评第十五批福建省“水乡渔村”休闲渔业示范基地。

渔港升级 焕发新颜

如今,沙埕港畔,大码头、一级渔港、中心渔港3个码头并列向海,距离仅几百米,分别供大小渔船停泊休憩,井然有序。

“沙埕最早的码头是在原来的坝内,10米左右,大家称作‘大码头’,作为避风港使用。”刘本波说,填海后,“大码头”延伸至坝外,满足全镇渔船停泊、渔获交易的需求。

随着渔业蓬勃发展,渔船不断增加,码头泊位紧张等问题逐步显现。2000年初,沙埕镇结合港口优势,确立“以港兴镇”发展战略,投资建设一级渔港。随后,沙埕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中心渔港项目,建设生产、避风综合型渔港,并列入国家“十一五”渔港建设规划。

几经筹备,2015年5月沙埕中心渔港动工,2020年3月迎来竣工验收,既解决了沙埕集镇拓展区用地难问题,又充分发挥出天然深水良港应有价值。

“目前,中心渔港主要停靠35米长、300马力以上的渔船,装货车直接开到码头承接船上的渔获,减少运输成本。”福鼎市沙埕渔港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理李峰表示,为完善渔港功能,沙埕中心渔港正着力对接引进民营企业租赁经营,并跟进配套自动化传输带等基础设施。

高标准建设渔港,高水平打造渔港经济区。沙埕镇还先后完成流江、后港、台山、交椅坪等三级渔港工程,陆岛交通码头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,实现沿海渔村“村村有码头”,努力打造福鼎海洋港口经济桥头堡。

听海

逐梦海洋 经略海洋

沙埕港很远,远在闽浙之交。

沙埕港很近,近得就像在梦里。

2006年8月,那个强度达17级的“桑美”,让沙埕军民一战闻名,他们顽强抗击强台风、奋力重建家园的壮举,已经载入史册。

然而,更多时候,沙埕是一个宁静的避风良港,一个人鱼和谐的美丽海湾。那里绵延漂浮的渔排,远望像描在海面的五线谱;那里凌空飞翔的成群鸥鹭,充满一派诗情画意;那里列队开向太平洋印度洋的大型灯光渔船,浩浩荡荡,气势不凡,更是令人自豪……

这个被孙中山《建国方略》列为重点开发的沙埕港湾,湾口烟波浩渺,内湾恬静似湖泊。核电站日夜输送清洁能源,旅游船穿梭来去,不远处,国家5A级风景区太姥山隐在薄雾中,一幅“海上仙都”的迷人气象。

沙埕湾畔的福鼎人,自古与海相伴,识潮音,知水性,纵情逐梦海洋,悉心经略海洋,海水养殖,远洋捕捞,海运、发电等涉海产业,搞得风风火火。临海优势的充分发挥,带活一方经济,带富一方百姓,可以说,福鼎人对海的认识,是很深刻的。

在福建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,像沙埕港这样的港湾,如珠撒星落,处处闪亮。一大批优越的天然海湾渔港,在发展海洋产业、海洋文化、海洋旅游等方面,大有潜力,大有可为。相关沿海县市亟须更加重视,切实加把力,让海洋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
回眸人类文明发展史,总是穿插着海洋蓝色文明与内陆黄色文明的交响,中古之前,黄色文明稍占优势,主导世界地缘之格局,如崛起于亚洲高原草原的古代波斯和蒙古帝国,就是典型的代表。但欧洲文艺复兴后,随着航海技术突飞猛进,地理大发现极大拓宽人类的眼光,大贸易时代来了,蓝色文明承袭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精神,逐步跃升为全球主导力量,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、德国、美国,凭恃海的力量,轮番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。但在东方,实行海禁、闭关锁国的清王朝,近代以来则渐行渐弱,呈现衰败态势,这与晚清统治者无视海洋优势、违背世界发展的蓝色潮流,显然不无关系。

蓝色潮流激荡数百年,如今仍展示着强大力量。在蓝色文明主导的时代,深刻认识海洋,持续保护海洋,站在现代科学的制高点上,以绿色生态理念,经略蓝色海洋产业,这不只是为政者考虑和作答的时代命题,更应成为公民的共识。改革开放以来,厦门崛起为国际化海港空港城市,成为福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;福州大力实施“3820”战略工程,在东拓南展的号角声中,加快构建国家中心城市;宁德三条千亿产业链横空出世,环三都澳新城异军突起,这些都受益于临海优势的充分发挥,受益于开放面海经略思路的大胆有效实践,值得其他沿海城市借鉴。

在远方,在梦里,心能到达的地方,蔚蓝海洋蔚蓝天空,一直等你等我,期待我辈以远超古人的气魄气概气势,去经略大海大洋,去实现一代人的复兴之梦。(记者 单志强 刘益清)

猜你喜欢